收起左侧

产业观察 | 刷脸支付开启新一轮“支付战”风口之下消费者更需“定心丸”

0
回复
335
查看
[复制链接]

尚未签到

439

主题

845

帖子

0

积分

冒泡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20-1-1 06:38: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报记者 刘波报道
从现金、信用卡、再到扫码支付,每一次支付手段的创新所带来的颠覆都难以估量。如今,随着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刷脸支付”与相关产品和服务的融合应用不断推进,各支付巨头纷纷入场,展开新一轮的“支付战争”,为该类消费模式的兴盛提供富饶土壤。
业内观点认为,支付手段上的对弈,不仅是市场占有率的争夺,更是商户、数据、消费者、云市场等多维度的竞争。在短短数年的频繁迭代下,“快捷”成为了支付行业最为标志性的特点,同时也透露出整个市场的焦虑。只是不论支付机构背后有多少复杂的商业考量,毋庸置疑的是,这个市场令他们心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也正因如此,刷脸支付或将成为2020年推动多个行业秩序重构的催化剂。行业专家指出,在各支付服务主体全面开放刷脸支付术的同时,如何识别风险交易,避免盗用、欺诈等风险事件发生,保障数据及支付安全,打消用户疑虑,才是各市场主体审慎创新的重点问题。
技术颠覆
所谓刷脸支付,是基于人脸识别的一项技术。作为目前主流的生物识别应用,该技术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沉淀,从最初的2D识别演化为现在的3D识别。
某网络安全公司高级工程师李儒海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借助设备搭载的3D结构光摄像头,配以红外投射灯、红外摄像头和距离感应器进行辅助,可以把高精度编码的图案投射到空间中,再通过一个普通的传感器把这些信息感知回来,经过分析后就能得到一个具有当前人物的面相特征的三维模型,最后与之前存储的人脸数据档案进行对比,就能确认用户身份,识别精度可达99%以上。
支付技术伴随着互联网效益的扩散行为,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纯粹的市场流程,在与新技术、新产业的挂钩结合后,价值新增的案例,屡见不鲜。市场分析专员王明杰表示,巨头间如此大手笔地开拓人脸支付,全方位地比拼角力的背后,并非只是炫技而已。根据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过去数年来我国移动支付市场的规模一直保持着较高增幅,截止到2018年底,中国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到277.4万亿元,较2017年增长136.7%;用户达6.59亿人,较2017年增长17.2%。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从POS机、扫码、到免密和指纹识别,王明杰认为,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国内第三方信用支付市场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从移动支付方式的演变观之,支付创新的过程,正是持续脱媒的过程。随着5G、AI等新技术的不断深入与应用,人脸识别作为技术进步和用户心智成熟的一个产物,势必会将此类支付场景划入未来的发展趋势中。
以消费市场层面来看,“扫码支付”是需要用户拿出联网的手机,或扫描商户的收款码,或被商家的设备扫描付款码。而“刷脸支付”在经过前几次的实名信息采集和手机认证后,此后仅需通过刷脸设备扫描脸部即可完成支付。不再受手机等硬件设备的制约,也能免除手提重物,不方便扫码的尴尬,获得更加便捷的支付体验。
某超市经理告诉记者,使用刷脸设备,一名收银员可以同时看管四台机器,只需在消费者需要帮助时出现即可。而且结账的平均用时更短,不但节约了用户时间,还有效缓解高峰时段结账排队现象。尤其针对部分特殊人群,如老人、聋哑盲人等,刷脸支付还能为其提供最直接的便利。
相比于二维码支付,刷脸支付还能整合数字化经营能力,为商家提供更多的附加值和想象空间。据上述经理透露,用户付款时只需要在屏幕上进行一个授权动作,商家就能自动将其列为会员,今后的每一次购买数据都可以沉淀在大数据的系统中,帮助商户对其进行精准画像,并在屏幕上千人千面地推送广告或者发放优惠券,实现在消费者和屏幕之间实现无场景地转移交互。
不同的载体,就有不同的营销方式,不同的营销方式就有不一样的营销结果。王明杰指出,刷脸设备不只是一种简单的交易结算工具,还可以为用户数合理安排时间、为商家运营管理控制成本,提高收银效率,更易于让B端链接C端,简化“支付到注册到会员再到数字化”这一路径,也是助推新零售业改革创新的“利器”,从而更好地推动普惠金融的落地。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这种景象与此前巨头布局移动支付、扫码支付的道理相同,都是为了提前一步布局新零售业态,取得重要话语权。在相关人士看来,新零售大势所趋的前提下,任何巨头都不想错失“刷脸”先机,都希望全面深入地参与到线下零售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中,这股浪潮或将愈演愈烈。
市场交锋
据记者了解,目前国内提供刷脸支付服务的主体包括商业银行、非银行支付机构、银行卡清算机构等。主要模式分为,以商业银行、支付宝和财付通为代表的封闭应用模式,和以银联“云闪付”为代表的联网通用模式。
相关数据显示,支付市场中,微信与支付宝占据着全国高达90%的市场份额。
回溯2015年春节,微信支付用10.1亿次的春晚红包收发量,刷新了国民对于移动支付的印象,也正式拉开了与支付宝两强争霸的序幕。此后,不可避免的市场争夺愈发激烈,从结果来看,受益于强大的社交体系相持,微信成功从支付宝手中夺得大块蛋糕,两者体量达到了一个平衡节点,相持不下。
在当前的线下支付环境中,二维码支付俨然是主流,微信支付无疑是其中佼佼者。支付宝为扭转局面,似乎有意避开腾讯的锋芒,着眼于以支付方式为变革导向,致力向线下开辟新的战场。
2018年12月,支付宝率先推出轻量级刷脸支付终端,开始在大规模商用领域跑马圈地。然而微信支付紧随其后,于次年3月正式推出其刷脸支付设备。此后不久,两家又先后推出了更新版的支付设备,产品对标之下,火药味十足,也再次搅乱了支付行业短暂的平静。
更新产品的快速迭代只是序章,补贴大战和线下铺设才是主要战场。有店主告诉记者,商家和支付企业不仅是合作关系,当商家推荐、鼓励用户刷脸支付到一定数量之后,还能获得额外的补贴。
2019年4月,支付宝方面曾表示未来3年将投入30亿补贴刷脸支付,到了9月初,又将计划改为“补贴无上限”。微信方面显然也不打算将刷脸支付的未来拱手相让,宣布在2020年3月31日之前,针对刷脸支付设备将提供每台最高1540元的补贴。
高额补贴下,产业各方都不再犹豫,全力投入争夺市场,刷脸支付元年正式开启。但风口来袭,谁也不敢保证稳居第一梯队,况且市场上从不缺乏后来者。
2019年10月,中国银联宣告正式入局。虽起步最晚,但其推广之初就联合了包括六大银行在内的60余家机构,更在此后与微信支付的刷脸支付终端完成聚合,推出旗下刷脸支付设备。
通过内嵌两套账号体系,银联刷脸付与微信支付可由用户自主选择,即一张脸在同一个设备刷两个“钱包”。很显然,强风之下银联与微信联袂出场,对于未来刷脸支付市场的走向是一个明显的信号,此前泾渭分明的终端壁垒被悄然打破。
考验重重
刷脸支付无疑能带来支付链条和交易场景的改变,在零售、餐饮、医疗、交通等领域的应用广阔,进而满足了人们的新兴消费需求,其未来发展将着实可观。但是,尽管很多商家都换上了人脸识别的设备,而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刷脸支付却遭遇冷落,似乎想颠覆二维码支付,成为主流,该模式还有待市场验证。
“一开始很少有顾客愿意尝试刷脸支付,现在因为有立减优惠活动,所以使用率稍微高一些了。”某便利店收银员李洋告诉记者,用户不想使用刷脸支付是因为有一些顾虑,即便是立减优惠,他们还是更习惯使用扫码付款。
“刷脸支付,我看没有必要,付钱稍慢一点为什么不行,又不是特别急不可耐。”一位正在扫码支付的年轻消费者向记者道出了其不愿“刷脸”的真相,设备是否由官方授权,人脸和手机号码等信息被商家违规采集等对用户都是未知,在他看来,种种不确定的因素叠加,远不如扫码安全。
李儒海指出,刷脸支付与其他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不同,该技术以非接触方式识别,采集非常便利,这是其最大的优势,也是最大的风险隐患。
作为人类的生物特征,人脸数据具有唯一性,在被录入计算机时,从信息采集、分析、计算到保存,各阶段均不同程度存在信息泄露的风险。尤其是该支付方式还屏蔽了银行卡、二维码等支付工具或介质,在免密免签的情况下,一旦相关数据被不法分子获取,人脸将成为不设防的“收款码”,让不法分子“隔空盗刷”更为方便。
同时,人的外貌受时间、环境、妆容等因素影响极易改变,若识别条件过于严苛将无法落实技术使用,若过于宽松则不能保证安全性,而相关标准的制定又天然落后于技术发展,这是刷脸支付必须要应对的安全性挑战。此外,相较于密码或指纹支付,刷脸支付的主观意愿是否真实更难把控,在发生纠纷时,如何进行司法裁量也是新的挑战。
其实,监管部门对刷脸支付已经有了密切的关注。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曾公开表示,针对人脸识别支付应用,由于线上开放的网络环境中存在诸多风险,应用条件并不成熟,所以很少有支付应用会将刷脸作为线上支付方式之一。线上和线下应用场景应予以谨慎区分,稳妥推进。
有调查显示,和二维码支付的普及过程截然不同的是,对刷脸支付的接受度,三、四线城市要高于一、二线城市的用户;中老年人的使用频率高于年轻人。从侧面说明了对互联网更熟悉的一、二线城市的年轻用户对刷脸支付安全性的担忧。
一位不愿具名的相关从业人员表示,要解决刷脸支付的痛点,需社会各方共同发力。
首先,应当引导行业建立统一标准,筑起保护用户隐私的“堤坝”。尽快完善相关管理办法,统一出台相应的安全技术标准、检测认证标准、业务规则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严格刷脸支付的审批程序和业务报送制度。
其次,监管部门应将刷脸支付纳入日常监测范畴,对数据传输、内部控制等方面存在较大风险的业务要严密监测,预测到潜在风险时应及时警告甚至叫停,防止风险的发生和蔓延。对于刷脸支付相关案例,司法部门应及时判决,发挥典型司法案例对社会的教育作用。
技术开发平台方面,则应进一步加大技术研发攻关力度,切实查找并弥补现行刷脸支付平台运行中的技术漏洞,提高支付平台的技术安全性。并主动建立健全风险赔付资金、保险计划、应急处置等风险补偿机制,保障消费者资金与信息安全。
移动支付是线下数字经济的重要入口,以支付为起点的全域、全链路数字化经营是必然趋势。刷脸支付虽好,但普及时机仍然未到,尤其是政策与信息安全技术与体系搭建还未成熟,难以获取民众信任之际,再多的补贴和推广都难让其做到快速铺面。从扫码普及的发展时间来看,刷脸支付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未来,谁能率先获取公众的支付信任,培养出全民刷脸支付的习惯,或许就能再次叩响支付业态的大门。
(本文图片来自互联网,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公众号编辑。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扫描微信二维码

查看官方公众号

了解更多详情

2241998733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成都市锦江区通汇街342号
电邮:wxcydz#qq.com(#换成@)
微信:2241998733

无限创意电子仅提供平台服务,如有贷款产品及展示信息均为互联网采集。贷款属于借贷行为,本社区不提供任何代办服务。借款有风险,申请需谨慎,风险自理,责任自担。 © 2018-现在 VIP团队( 蜀ICP备1700651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