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越来越多玩家的入局,刷脸支付手段逐渐普遍。不过,新生事物的普及难免会引发一些担忧,其中如何在便捷性与安全性之间找到平衡值得市场深思。业内人士建议,要加强对人脸识别技术的监管以及支付验证方式的改进。如银联的刷脸支付相对于支付宝、微信而言,增加了密码键盘的支付口令验证步骤,安全性进一步提升,成为支付安全方面的又一道防线。
在刚刚结束的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中国银联联合多家银行共同发布了全新智能支付产品“刷脸付”,正式宣布进军刷脸支付市场。至此,支付宝“蜻蜓”、微信支付“青蛙”和银联“刷脸付”将这一领域的竞争推向新高潮。与此同时,诸多巨头布局的跨境支付领域也迎来了PayPal这一“新玩家”。
随着刷脸支付在全国大小商店、餐馆的逐渐铺开,由此引发的安全问题也备受关注:刷脸支付这一设备的利用率较低,还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对此,不少业内人士呼吁,应强化监管,加强行业自律。
市场竞争加剧
近期,刷脸支付市场热度不减。目前,支付宝“蜻蜓”、微信支付“青蛙”和中国银联“刷脸付”将刷脸支付领域的竞争推向了一个新高潮。
中国银联方面表示,其在人脸特征信息采集时,明确获得客户授权,严控数据使用范围,采用支付标记化、多方安全计算、分散存储等技术,严防信息泄漏、篡改与滥用等等。
“微信因本身具备社交属性,因此在线下的场景应用更广泛,而刷脸支付实则为支付宝打开了弯道超车的机会,它更加方便支付宝应用到线下场景中,提升其在线下场景的竞争力。”易观智库分析师王蓬博表示,而中国银联的优势在于其线下推广能力比较强,对线下支付机构也有一定的管理职能,落地会很快。王蓬博表示,中国银联在刷脸支付市场的份额仍将继续维持,对目前已有市场格局的影响并不大。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大智进一步分析认为,从市场应用上来看,二维码支付仍然是主流,刷脸支付的场景和城市仍然较少。同时,刷脸支付的成本更高,很难像二维码支付一样普及至各种商家小店。中国银联的入局对行业而言除了增加一个竞手之外,或许将会使刷脸支付的落地和推广提速,支付宝、微信、银联之间在场景布局、用户补贴方面将开启新一轮大战。
支付安全引关注
随着越来越多玩家的入局,刷脸支付手段逐渐普遍,不过,在新生事物成长期间难免会引发一些担忧,其中,如何在便捷性与安全性之间找到平衡值得市场深思。
今年以来,监管一方面认可刷脸支付的价值,一方面又多次公开示警其存在的安全隐患。央行科技司司长李伟表示,人脸识别支付线下应用的风险相对可控,基本具备试点应用的条件。但李伟也认为,人脸属于弱隐私生物特征,信息误用的风险比较大。人脸识别数据采集应提前告知客户信息使用方式,明确获得授权,要充分尊重用户的主观意愿,不得在用户不知情、未授权的情况下擅自发起交易,不要简单地将人脸特征作为唯一的交易验证因素。
黄大智也提到了刷脸支付的安全隐患问题。在他看来,首先是技术上的安全问题,即生物识别的认证是否足够安全。其次是账户信息、生物识别的数据等信息是否足够安全。生物识别具有唯一性特点,这意味着个人生物特征信息一旦泄露,危害将更加严重。
因此,黄大智建议,要加强对人脸识别技术的监管以及支付验证方式的改进。银联的刷脸支付相对于支付宝、微信而言,增加了密码键盘的支付口令验证,更加安全,这便是支付安全方面的又一道防线。
监管与自律并重
“就个人信息保护来说,用户的担心是有道理的。”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尽管目前已有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但关于个人敏感信息、生物信息等还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建议尽快通过立法予以明确。
据了解,针对刷脸支付,监管部门也在加快顶层设计。今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的《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提出,探索人脸识别线下支付安全应用,借助密码识别、隐私计算、数据标签、模式识别等技术,利用专用口令、“无感”活体检测等实现交易验证,突破1:N人脸辨识支付应用性能瓶颈,由持牌金融机构构建以人脸特征为路由标识的转接清算模式,实现支付工具安全与便捷的统一。
刷脸支付既要便利更要安全。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认为,一方面需要行业自律,企业应该对采集到的个人信息进行加密存储,要明确和规范用户信息使用的目的及范围,避免消费者信息的过度使用;另一方面,需要加强监管,“在金融科技领域,创新走在监管前面是常有的事,这需要监管部门及时跟踪创新以及创新所带来的问题,对监管机制进行更新和强化。”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