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双十一,从支付方式的演变,看中国的消费文化

0
回复
285
查看
[复制链接]

尚未签到

589

主题

2586

帖子

0

积分

冒泡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19-10-22 14: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为家庭主妇,不管你是不是购物狂,总要为家里买些日用的东西,为自己买些心仪的东西,这本来没有什么,可怕的是,在互联网+消费时代,你的每笔消费都会有记录,都会有分析,甚至都会有踪迹。
这不,双十一还有这么多天,就已经收到了商家从不同渠道给推送的信息。这些信息基本上都是结合营销文案、推销广告之类的消费诱饵,商家就像钓鱼一样的投其所好,诱你上钩。让你心里痒痒的,觉得不看吃亏了,不买亏大了,还有那些朋友圈里你不好意思规避的现在的微商曾经的老熟人,唉呀,真是让人欢喜让人忧啊。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欢喜的是购物的确方便,正巧你想买某类东西时,商家就跟猜透了你的心思似的,就给你推送到跟前了,你只需在手机上一点一按,订单完成了。多美气,多爽啊,足不出户,不几天就能收到你所需的东西。
忧愁的是你压根没打算没那样东西,还要一遍遍被动的接受推销信息,不看吧是个心事,看吧浪费时间,哪怕是接删除,你也得需要时间需要来回动手指。
更加忧愁的是,一个双十一过去,你一看购物车,再一看总结账,便会头脑发蒙,啊!那么多钱都是我花出去的吗?手爪子咋就那么贱呢,就那么爱点支付爱花钱啊?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你现在的支付方式变了,消费理念也变了,你花钱的概念只剩下数字,不见真金白银人民币,你点支付的同时,没有心疼的概念。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不像在过去,你家里缺什么了急等着用,你会到市场上转一圈,他它买回来,基本上是按需求去买,没谁诱惑你,也没谁分析你的消费心理,更没人记录你的消费数据。卖买很简单,无非是你付给人家钱,人家给你东西,心里没有什么纠结,最多也就是你再每次掏钱付款时,会合计合计,对亲手交出去的人民币会有概念,甚至会恋恋不舍。
如今,随着新中国成立70年,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在紧随时代发展而发生着巨变。在这诸多变化中,老百姓感触颇深最直接恐怕就是的消费支付方式的改变了。
前段时间回老家,为表点孝心,我非要陪七十六岁的父亲去镇上理发,临行前,母亲交代别忘带钱包,父亲有点不屑地回她,带什么钱包啊,现在都兴扫码支付,拿着手机扫一扫,账就付完了。你个老太婆,就光窝在家里看孙子吧,社会都发展到哪一步了,你全不知道,真是白活。说完,父亲得意地朝母亲晃了晃手机,一骟腿跨上了电动自行车。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一旁的我,被惊着了,这样的父亲需要我陪吗?我多年未逛的乡村集市——那个经济、人文、科技等都不发达的小镇,如今也流兴扫码支付了吗?
于是,关于这个问题,我和母亲就聊开了,一直从票证聊到支付宝、微信钱包等等。后来一总结,我们聊的正是近代以后人们支付方式的演变。
我的父母亲出生于四十年代初期,从乡村到城市,又从城市回到乡村,他们可以说是亲身经历了消费支付方式的变迁。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社会也不乏票据的身影。银票、当票和各种买卖契约,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曾起过重要作用。不可否认,小小方寸票证,记录着时代的变迁,囊括了中国农业、工业、商业及服务业的发展史,是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历史见证”。
整个计划经济时代,吃饭穿衣都要凭票,人们买粮是用粮票,买布是用布票,买油是用油票,特别是逢年过节,政府会在计划供应之外再计划出一部分食品供应给百姓……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也就是说全家人的吃喝用度都要凭供应票券到指定的地方去购买,但虽是计划供应,供给的数量,干部与工人、非农业与农业还是有很大的差别,通常是干部的粮票能拿到三粮,农民的才一两,虽是二两之差,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俨然就是人为制造了一道深深的鸿沟,把人分出了高低贵贱。再一个就是票证虽然不少,却仍然无法满足生活所需。因此,在票证之外,国家又发放了各种购货本,如煤炭本、副食本、粮食本等等,另外还有工业券,用来购买工业用品。至于家用的大件——“三转一拧”之类的贵重商品,还需要专用的票才能购得,例如自行车票、缝纫机票、手表票等。
后来,“三转一拧”演变为“一动不动,万紫千红一片绿”。所谓一动,说的是汽车,不动说的是房子。万紫千红一片绿,说的则是一万张五元的,一千张百元的,跟一大片五十元的。虽然现在移风易俗,但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镇,娶个媳妇,也得花上个十万八万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我自己真正使用票证,是十二岁那年离家到十六里地之外的中学去读书。当时,学校规定住校生两周才能回家一次,需从家里带麦子换成饭票,拿钱换成菜票。父亲心疼我年龄小,不舍得让我用自行车驮麦子,总是凑车一次送上好几袋,放在伙房,我随时可以去取饭票,买菜票的钱也总是要五十给一百,他说女孩子总需要添补些什么,手头不可断了零花钱。也因那时父亲经济还算宽余,我在学校的吃穿用度,并不比那些吃“商品粮”的孩子们逊色。有一阵子还给我开后门,跟老师们吃小灶,小灶上有小炒,大灶上全是大锅菜。
再就是我参加工作离家时,母亲从箱底翻出的二十斤全国通用粮票,嘱我好好放着,以备不时之需,这也是我迄今为止,惟一的一次近距离接触粮票,但后来这一直没用得上的粮票,不知被我丢在了何处。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诸如粮票之类的票据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只要手头有钱,就什么东西都可以买。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随着工资收入渐渐提高,我手里也有了工资卡、银联卡、信用卡、医疗卡、公交卡等种类繁多、功能各异的“新票证”。好像外出消费时,带着银行卡,就再也不用带大量现金了。大部分人都是带一张借记卡、一张信用卡,借记卡上放个几千元,刷卡消费便捷又安全,刷信用卡还可以积分,然后拿积分去换礼物。
只是可惜,除了医疗卡和公交卡,其他的我基本不会用。因为从小对数字不敏感,常被家里人嘲笑为“不识数”,婚后的理财大权我便没信心掌握。一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工资卡里到底有多少钱,家里积蓄到底几何,也从来没去过银行存取钱,以至于我去鲁迅文学院上学时,带了很多现金,花光之后求同学陪着我去银行取钱,电话打给老公要密码,大声念着密码,还把银行卡插反,一时成为笑谈。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我的同事们却纷纷感慨,赶上了好时代,祖国的改革开放让人们扔掉了各种“票”,换成了各种“卡”,彻底从“票证时代”转到了“账单生活”,矿哥矿嫂们的财富也简化成了数字,再消费时只需拿“卡”轻轻一刷或是鼠标轻轻一点,快捷又方便。终于不用再先存钱后花钱,而是合理运用各大银行的信用卡、花呗、唯品币、京东白条等花样繁多的信用消费方式,来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方式。
正当我迷茫,担忧着无法潇洒地追求高品质生活时,移动支付、百度钱包、银联“云闪付”、翼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开始风生水起,商家为了争客户,还会不断推出各种优惠。终于,我出门也可以不带钱包了。只要不忘记携带身份证和手机,走到哪里基本上都不会为难。出门叫个车、吃个饭、充话费、电费、燃气费,甚至到各类大小商店里去消费,只要掏出手机扫一扫,分分钟统统能搞定。整个交易不见现金,杜绝了假钱流通的同时,再也不再担心钞票上有细菌,数完钱后反复去洗手,于我来讲,真是莫名欣喜。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然而,欣喜的同时,上面说的那些烦恼也随之而来了,这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事物的两面性吧。随着支付方式的改变,人们由实体线下消费转为线上消费,也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消费文化。但是需要警惕的是消费文化和文化消费的两个概念。
诱惑网络消费者上瘾,与正常互联网消费文化一定程度上会出现价值悖反。许多人许多时候,对互联网的日常消费产生了依赖性,沉迷于机不离手、没网就没法生存,甚至陷入“娱乐至死”的状态,产生对活生生人类的现实生活提不起兴趣,对正常的社会交往产生障碍,从而影响身心健康与正常的人生走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随着互联网线上消费文化的发展,影响着整个社会娱乐文化的发展,某种全民娱乐狂欢,需要引起高度警惕。不管是对消费者,还是对商家以及各种产业的从业者,都需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增强自身修养,提升社会责任感,遵守互联网消费领域以及所有消费主体共同的道德准则,积极培育消费者科学理性的消费习惯,不诱导消费者盲目性和沉迷性消费,以规避其不良倾向,积极发挥其正面价值。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扫描微信二维码

查看官方公众号

了解更多详情

2241998733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成都市锦江区通汇街342号
电邮:wxcydz#qq.com(#换成@)
微信:2241998733

无限创意电子仅提供平台服务,如有贷款产品及展示信息均为互联网采集。贷款属于借贷行为,本社区不提供任何代办服务。借款有风险,申请需谨慎,风险自理,责任自担。 © 2018-现在 VIP团队( 蜀ICP备1700651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