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移动支付这个市场上,主要的玩家是蚂蚁金服旗下的支付宝与腾讯旗下的财付通。按照易观2019年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季度监测报告》显示,支付宝的市场份额为53.8%,较第二名的财付通(39.9%),两者相加达到了93.7%。
此外,中国银联是第三股力量。根据中国银联公布的数据,旗下云闪付APP用户数突破2亿。从1亿到2亿,用了不到10个月。
运营商也是主要玩家,虽然看起来市场份额不高。目前,中国电信旗下的翼支付以超过5亿的用户量位列国内第三大个人支付平台,月度活跃用户数超过4000万,累计发展1000万商户,中国快消连锁与特许连锁前100强商户的覆盖率超过60%。根据财报数据显示,中国移动手机支付业务“和包”交易额超过人民币 2.5 万亿元。
移动支付的赛道中,主要包括两种技术,一个是二维码,一个是NFC,现在又涌现出来了刷脸指纹等生物识别技术。现在来看,二维码居于主导位置,支付宝和微信支付都基本来自二维码,NFC受到了银行系和运营商系的欢迎,更成为了智能终端厂商热衷的支付技术。至于刷脸,支付宝现在最热心,领先优势也最大,其他的公司也在跟上。
有报告指出,在银联的推动下,中国移动智能终端NFC支付也得到快速推广。2019年一季度,中国移动智能终端NFC支付交易规模为71.2亿元,占整体移动支付交易规模的比例较小,但增速较快,同比增速达到了142.2%。其中,京东闪付成为移动智能终端NFC支付市场的领先企业,交易规模超过其他第三方支付机构位列市场第一。
在终端厂商中,三星、苹果都属于外来户,但两家的支付也早已经进入市场,ApplePay更是出现在2014年,小米和华为在2016年推出移动支付,首先是使用在公交卡这个场景中。现在,华为和小米的NFC公交卡应用已经遍布全国各主要城市。2019年前后,OPPO和vivo也相继公布了移动支付。
实际上,很多人并没有注意到,现在并非是发展移动支付的好机会。第三方支付市场正在遭遇强监管,很多场景在事实上逐渐退出主阵地,备付金制度与断直连都让简单的移动支付不再具有商业价值,甚至变成了赔钱的买卖。可以说,大局已定,移动支付的黄金发展期已经结束。
另外,整个市场发展势头也不再强劲。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9Q1中国第三方支付季度数据》显示, 2019年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到55.4万亿元,同比增速为24.7%。相较于2018年第一季度95.7%的同比增速,今年同期增速明显放缓。
问题来了:既然移动支付发展不再迅猛,市场大局已定,那为何还有越来越多的相关企业这个机会进入移动支付赛道?
没有一家公司是傻子,出力不讨好的事情都不会干。在移动支付这个领域,这些企业加油干,其实都是看到了两个趋势。
第一,移动支付的技术变革一触即发,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刻,虽然此前格局定了,但如果能抓住新的机遇,也有可能获得不错的发展。
在这个趋势里,我们已经看到,二维码支付的高峰已过,随着物联网时代的推进,低能耗高可靠性低成本的芯片变成现实,NFC以及其他的非接触隐藏式移动支付技术将流行。此前NFC输给了二维码,但以后却未必。
智能手机此前是各家自以为是,形成了一个一个的孤岛,支付宝与财付通通过APP将其打穿,从而形成了规模优势占据了主导,下一步,在银联或者智能手机企业联盟合作之后,NFC也可以实现全面互通,加上自身优势的发挥,一定有不错的前景。
更重要的是,随着刷脸支付和指纹支付等生物识别技术的普及,智能手机厂商与之关系更为米乔,甚至是天然的底层管理者,既然已经断直连,既然移动支付已经变成生活刚需,既然都是做管道,手机厂商显然更可以直接完成,没有必要安装APP。
第二,在5G万物互联的时代,更多的原来固定场景开始具有移动特征,而更多的智能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会涉及到支付这个商业环节。不管是什么厂商,如果无法自己控制住支付通道,那就谈不上商业模式的自主权,此处谁也不敢怠慢。
比如,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租房,还有智能驾驶、无人超市,等等,甚至各种各样的人工智能设备,就是大街上的摇摇车,厂商都需要能匹配最合适的支付工具,运营商、设备商、终端制造或者应用开发商都必须自己有自己的支付手段,即便不能完全控制,也需要一定的话语权。
可以这样讲,靠移动支付作为通道挣过路费的时代已经结束了,用移动支付收集数据做大数据价值的时代即将结束,而移动支付成为所有智能商业标配的时代正在来临。做,不一定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但是,如果不做,则一定是将自己的命运交到了别人手里。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