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久不说支付收单的事情,今天我们分享一下最近一段时间的感受及对未来的预期。
支付场景一直以来是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来源场景。在消费欲望不断膨胀的时代,显然消费支付场景是银行机构不得不重视的重要场景。
但三方支付机构的普及,使得原本顺畅的收单收入间横亘了一道支付工具,蛋糕被强行切走一块,剩下的银行机构自然会感到不太舒适,而从市场方的反馈来看,收款这件事情,似乎也不太需要与银行怎么打交道了,打开软件,打印出一张二维码,贴在店里就够了,三方机构甚至还提供二维码素材的快递服务。当然对于大部分商户来说,不管用什么工具,能收到钱,落袋为安就行。
面对支付收单的变化,影响确实是体系化的。
1、两大三方支付工具已经不能再当成纯粹的民营互联网企业产品,而是更接近一项服务全民的基础设施,因此安全与信任将不再是这两大三方与银行的对比项。
2、以两大为轴心的移动支付已经上升为新时代中国创新的代表,获得了引领消费支付习惯创新的高层定位。
3、牌照体系完善,已经形成不断迭代的监管制度,行业已经进入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
4、用户侧已经形成不可逆的支付渠道习惯,并形成强烈的品牌认知。
5、商户侧已经默许两大支付工具的必要性,是开展经营所必须的平台支持。
6、银行侧从支付工具的提供方,逐渐演化为支付权益的提供方,从拼商户端收单价格,变为拼用户端权益价值。
不过除了这些变化,我们更想说说一些容易被忽略的情况。
1、公开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全国个体经营者只有14万人,到2018年10月底,全国实有个体工商户7137.2万户,增长了500多倍。个体经营者规模巨大。
2、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人的个体作用在不断发生变化,如果说过去的个体户发展更多是为了“糊口”,数字化时代的“个体户”,更是个人细分品牌市场的爆发。
3、《电子商务法》的实施,让网店个体户进入正规管理阶段,进一步明示了新时期个体工商户的发展方向。
4、个体工商户允许使用个人同名账户作为收单结算账户,配合线上支付工具,收单准入可以全线上完成。
5、银行对头部的热衷更青睐于大型企业商户,对于微型商户的精细化管理一直关注不足。
6、过去银行支付业务将用户端与商户端分割管理,而资金却是在本行C、他行C、本行b、他行b之间不断流转,在资金承接方面主要依赖银行的支付工具来做管理。
7、从互联网的大发展方向以及疫情的影响情况来看,在线内容生产者,线上服务供给者将进入加速发展阶段,进一步扩充未来“个体经营者”阵营,进一步拉动消费结构变化。
8、物流基础设施、电商平台基础设施、庞大的需求流量、工商管理法规、各种保障类中介机构都为“个人创业”提供了丰富的共享能力支持,也为个体经营商户发展带来新的助力,个体经营者成为未来流行品牌的起点。
9、数字化加速的进程中,线上与线下的在消费链条中的职能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线下支付行为的线上化不仅仅代表移动支付替代银行卡支付,也代表交易决策的线上化,而线下作为体验需求的满足,成为全线上交易链条的配套服务,因此线下商户的“线上化”更值得关注。
以上说了很多,我们不妨对接下来的形势做一点假设。
从金融运营的角度来说,支付与收单,越来越接近于一盘棋,既不是支付业务,也不是收单业务,而是对消费场景的运营服务。对于银行来说,这盘棋不再是自己体系内的玩法,也不是自营支付产品与三方支付产品的比拼,也不是对支付流量的迷恋,而是站在资金流量的角度考虑两端的综合资金贡献。
从场景运营的角度来说,服务好非自己行账户的使用,服务好非自己行收单商户的账户需求,服务好线上商户的新金融需求,更需要把支付消费场景做的更开放,把收单场景做的更轻,跨平台,跨主体,跨内外的全量场景运营成为趋势。合作并使用好三方支付工具这一渠道场景,以及商户这一行为触发场景,可能成为更重要的运营入口。
从服务对象重心和中长期价值来说,与以往C端影响商户不同,未来商户会对C端流量行为的改变发挥更重要更积极的作用。银行惯用的羊毛权益,可能更要从消费者向商户侧转移,强化刚性消费的后向服务,聚焦好个人经营者的连接,通过金融服务培育其业务服务,对有孵化价值的个人商户提早布局,更可能为下一步企业化发展构建长期服务忠诚度,为企业业务长期发展提供洞察能力。
欢迎探讨。
本文为作者授权发布,不代表移动支付网立场,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未按照规范转载者,移动支付网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点赞收藏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