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智能终端设备的广泛使用,移动支付在我国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农村支付服务水平也日益提高,特别是移动支付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受理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服务精细化和针对性愈加显著,农村消费者对移动支付的接受度和使用频率也不断得到提升。
推进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的基层实践
几年来,人行辽宁法库县支行高度重视发展普惠金融,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推进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作为发展普惠金融的着力点,发扬“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精神,积极推动支付服务深入农村、贴近农民,取得了明显成效。人行法库县支行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针对农村支付现状,有的放矢,精准施策:一是借助农村信用社在全县设立148个助农服务点的优势,不断完善助农服务点功能,在农村地区大力推广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农村信用社在2014年以前布放的助农取款点机具比较落后,用电话拨号,实际使用中占用老百姓电话费用,利用率不高。通过和辽宁省银联积极沟通,2019年5月,由辽宁省银联补贴购置智能机具55台,覆盖法库县16个乡镇,55个自然村,服务乡村农户30余万人。二是结合实际设计农村地区移动支付应用场景,通过与辽宁省银联有效沟通,确定把法库县打造成移动支付生态圈示范县,为未来农村地区支付环境的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法库县助农取款点基本都设置在农村经济条件较好、信誉度较高的超市或便利店,留守的老人、孩子去助农取款点用现金存款或用卡转账,可以由商户代为操作进行转存款,解决了农村地区留守老人和儿童不会使用手机支付的瓶颈,在减少现金流通的基础上,也规避了假币风险。同时,老百姓在商户处取款,也带动了在商户的消费,实现了多方共赢。
农村地区支付环境的改善不是一朝一夕和一劳永逸的。在工作中,人行法库县支行指导农村信用社建立了助农取款服务点和综合金融服务站长效管理机制。为了提高助农取款服务点和综合金融服务站智能取款机的正常使用和效能,农村信用社在每个乡镇设一名专职巡查员,每月回访一次,保证各项设备的正常运转。巡查员定期对商户进行机具使用操作培训,进行问题、故障处理讲解,确保业务处理安全快捷。同时,为了杜绝风险隐患,目前法库县助农取款开通卡种仅限借记卡,并且单卡单日累计取现金额最高2000元,转账5万元以下,在满足农村持卡人小额取现需求的同时,有效防范了洗钱和电信诈骗的风险。
农村支付环境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农村金融服务中最为基础的是支付服务的可获得性。移动支付凭借其成本低、效率高、功能多等特点,突破了金融服务获取的时间与空间限制,能够有效提升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供给水平,实现金融服务均等化,对改善农村支付环境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应该成为今后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工作的重点一环。目前由于农村地域的差异化以及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因素,移动支付发展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农村人口流动性问题导致移动支付受众人群偏低。农村地区人口流动性较大,青壮年常年在城市务工,常住人口以老幼为主。受传统习惯影响,这类群体对新型支付工具接受度有限,缺乏主动使用的积极性。同时,这部分农村居民支付交易具有即时性和流动性特点,更注重交易过程中资金的安全性,对现金的依赖程度更高。
(二)移动支付的设施和功能还不完善。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薄弱,POS机等便民服务工具配备不够完善,仅仅是有对公账户的个别小微商户有配置。同时,农村地区支付结算工具单一,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在农村地区覆盖率较低,除手机转账和小额支付外,大部分内嵌于移动支付的便民服务业务仍未开通。
(三)移动支付场景与农村居民日常生活结合不够紧密。医疗健康、水、电等日常生活缴费重点场景尚未向农村市场下沉,不能完全满足农村居民日常足不出户的支付需求。
(四)支付风险防控能力不足。农村地区老幼人群金融知识匮乏,获取外部信息渠道多通过观看电视,对风险缺乏准确的认知和判断,对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意识不强,风险意识较为薄弱,易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的对象。同时,农户收入相对较低,风险承受能力较弱,对移动支付的大额操作,存在较大安全顾虑。
工作建议
移动支付便民示范工程是人民银行推动移动支付供给侧改革、促进支付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当前农村支付环境建设中存在的供给结构不均衡、合作机制不完善、风险管理不充分等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一)强化制度建设,从源头杜绝风险。结合深入推进移动便民示范工程,围绕便民、利民、惠民的服务宗旨,构建农村市场长效发展运营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村地区支付受理环境建设,加快农村地区金融支付基础设施升级,积极开展农村支付产品创新。以提升农村群众对移动支付的信任度为目标,强化制度建设,从源头确保支付安全。制定统一的安全技术标准和风险防控体系,严把移动支付平台准入关口,运用指纹、图形等识别技术,提高客户身份识别的准确性。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畅通农村投诉受理渠道,完善投诉受理处理机制,引导农村金融消费者有效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合力并举,有的放矢。移动支付的发展和普及,归根结底是为了服务广大民众,满足人民群众的支付需求。人民银行需要引导商业银行和支付机构根据农村支付现状,推出个性化的移动支付产品和业务,研发有针对性的手机APP等移动设备应用程序。同时,各金融机构、银联公司、支付机构及通讯运营商等要加强合作,探索互利共赢的合作发展模式,积极开发“适农性”支付产品,将移动支付嵌入农村医疗、出行、水电费等日常生活,将移动支付功能延伸至涉农企业、智慧田间地头、农产品销售等生产环节,扩大移动支付使用范围,持续丰富移动支付在农村地区的应用场景,提升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的便捷性。
(三)提高宣传精准度,推动移动支付走进农村百姓生活。除利用报纸、电视等宣传媒介外,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宣传主阵地作用,可进村入户、进入农村中小学校园开展面对面业务宣传,以农村居民关注的问题为突破口,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讲解移动支付的便利性、安全性及操作流程,提升宣传覆盖面和渗透率,持续增强农村居民对移动支付的认可度,逐步消除其使用移动支付的顾虑。另外,要充分利用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发放助农补贴、养老补贴等契机,引导农村居民通过手机银行、网上银行便捷查询补贴发放情况,提高农村居民对电子金融产品的接受度。深入乡镇集市、村落杂货铺等,积极推广聚合码扫码支付,大力宣传移动支付优势。
来源: 中国金融新闻网
关注同花顺财经微信公众号(ths518),获取更多财经资讯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