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动贩售机前,一名裹着睡衣的女生在寒风中驻足,她反复付款,但售货机端一直显示付款失败。
同一时间,一名在奶茶店打工的兼职生也面对着同样的尴尬,客户明明已经付款好几次了,但自己这边一直没有收到付款信息。
另一边,一家互联网公司的程序员,同样受到了来自甲方的质问,他们说网站搭建出了问题,客户根本无法完成付款。
这样大大小小的支付问题,在全国持续了二十多分钟,原因不在你我,而是微信的支付系统崩了。
可以看到,上面的三个场景中,大家第一反应是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甚至在自己这边已经显示付款成功的情况下,还是进行了反复付款:是不是自己信号不好,是不是店里放的付款码失效了,是不是我的程序真的出了问题……
没人怀疑是微信支付的原因,直到在网上看见大规模类似问题的反馈。
我们对移动支付这份深深的信任,并非由微信构建,但如今却是从微信,开始动摇。
而这份信任的构建者,其实是支付宝。开创了C2C模式的淘宝,不仅为国人提供了一条新的购物渠道,同时还催生了第三方支付这种新的付款模式。
线上交易最大的问题就是,买家担心付款后收不到货,卖家担心发货后收不到钱,要让线上交易顺利完成,必须要打破买卖双方的这种顾虑。
淘宝团队由此开始了头脑风暴,他们最终锁定了一点:一定要保障用户的资金安全。怎么保障?在交易中引入第三方担保。
淘宝上的买家下单后,钱会进入淘宝专用担保交易账户,卖家收到通知后发货,买家收货确认无误后通知淘宝可以付款给卖家,如果货物不符则可以申请退款。这就是担保交易的流程,其中的支付模式也正是后来的支付宝。
2005年开始,淘宝强制规定交易必须使用担保交易,支付宝也同步承诺"全赔付","你敢付,我敢赔",进一步打消了国人顾虑,支付宝的交易额开始大幅增长。
但随后问题也开始显露,支付宝的支付成功率仅在60%左右,因此在2010年初的支付宝年会上,性格一向随和的马云也不禁痛批支付宝的用户体验"烂、烂、烂到极点。"
彼时,每个银行关于网银支付的规定都各不相同,完成一次支付通常需要跳转七八个界面,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错,都可能导致付款失败。
支付宝随后想到了快捷支付:用户直接与支付宝签约,向支付宝自己的提供姓名、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卡号、银行预留电话等信息,再由支付宝来与银行进行交涉,用户只需使用支付密码或手机校验码,就能完成付款。
解决方案想好了,更大的难题在于说服银行实现合作。银行毕竟掌握着成千上万人的财产安全,这种新型的业务也意味着未知的风险。因此在谈判时,支付宝让渡了己方极大的利益,并且承担了大部分的风险,才最终使得快捷支付得以推行。
支付宝的脚步也没有就此停下来,随着无线技术的发展,二维码的应用得以实现,支付宝又首创了二维码付款模式,并从此渗入到我们每一个付款场景,支付宝就这样变成我们今天熟悉的支付宝。
一路发展到今天,支付宝几乎没发生什么大事故,并且在遇到一些小问题时,退款非常及时,客服也能很及时地找到,让许多对移动支付心有戚戚的人也不得不折服在支付宝的便捷之下。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先后扫除了银行、大众和国家监管的顾虑,支付宝让第三方支付成为一个成熟的产业,后来进入这个领域的企业要比当初的支付宝轻松得多。
比如,微信仅通过一场优秀的营销,就成功打入第三方支付。相比支付宝,微信背后的社交链是其最大的优势,这场营销的关键,也就在于此。
2014年,财付通在微信公众号推出了 "新年红包",用户只要关注账号就可以向好友发送或领取红包。总是财帛动人心,红包活动一经推出就迅速渗入各大微信群,仅除夕到初一有超过500万用户参与,收发红包数量达1600万个。
可以说,微信的红包营销让它一夜之间干完了支付宝花了10年干的事情。
但在这次事件中,微信一是让这种无法付款的状况持续了长达二十分钟的时间,二是找不到客服,三是无法处理重复付款,需要用户自行与商家交涉进行退款。
这样看来,微信并没有10年时间来沉淀出一份对用户资金安全负责的踏实诚恳。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