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日本的电子支付,本刊也讨论过几次,多半也是从技能和产品角度来分析。对日本的电子支付环境,一直是以为硬件条件已经相称完善,而软件特殊是是本地用户的利用意愿却不是强烈,每每去日本旅游,总会看到本地人钱包里明明有银行卡,可他们宁可从钱包里拿出现金付款,慢慢的等待收银员找零,极少看到本地人爽快的拿出银行卡、公交卡或者手机NFC来完成支付。
如果说本地没有受理环境,倒是真是冤枉了,任意找一家便利店,他们的POS都贴满支持各种电子支付的标示,从银行卡到公交卡到扫码支付包罗万象。
便利店里的受理电子支付标识,你想到的有,你想不到的也有,应有尽有
日本政府也在大力推广电子支付,而且都是真金白银的当场补贴,可谓诚意满满。而且本刊还专门写文章介绍过日本政府正在推行的Cashless Japan的筹划。(延伸阅读:昔日的移动帝国,还能成为无现金支付强国吗?)
相信国内已往的朋友,大多数人都很喜好这种无现金支付的环境,顺便还能薅一下各种羊毛,但是日本人为啥这么死头脑,身在福中不知福呢?
其实我们分析任何一个产品或者理论的时间都不能脱离人的举动。任何产品终极都是供人消费利用,同样任何理论也是通过人来实践。因此,人的举动将决定一个产品或者一个理论在一个时期内的成败。在经济学上,有一门课叫举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结合人的举动来分析各种经济现象,这里我们也试图结合人的行文来分析一下电子支付在日本的前景。
就在前几天的13日晚10点08分左右,距离3.11东日本大地震10周年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差不多在同样的地方,东日本地域又遭受到历时7.3级地震,地震中心位于福岛近海60公里海底,所幸的是这场地震并未造成大规模海啸和重大人员伤亡,仅造成157人受伤。但是究竟是一场高烈度的地震,仍旧给本地人民带去灾难,当晚地震就造成东京都1都8县约83万户停电。
我们知道任何电子支付的第一要素就是“电”,一旦没了电,电子支付就是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了电,自然是什么也支付不了。倘若你是一个重度的电子支付的爱好者和利用者,如果真的以为日常生活可以完全依赖电子支付过日子,而身上不备一分钱现金,换在其他国家或许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在日本的话,一场地震或者一场台风就能让你一夜间从享受电子钱币的便利性回到不得不到处问人借现金,用现金过日子的古代社会,就如下面这位日本朋友所表达的那样:“但自从地震后,我的钱包里一直带着2万日元左右......我从来没有经历过停电,所以在停电期间学到了很多东西.....”能有这种感悟,想来是在地震后的停电期间吃足苦头了吧。
(译文:说真的,我以前在韩国过的是无现金生活,所以在日本都是靠Apple Pay和电子钱币,但自从地震后,我的钱包里一直带着2万日元左右......我从来没有经历过停电,所以在停电期间学到了很多东西......真的很感谢这两天就恢复了供电。--利用DeepL翻译)
在日本政府发布的防灾指南里面,现金(零钱)必须要求准备的一个项目。我们很容易明白,在灾难后大概率会发生大停电的变乱,如果必要去超市、便利店购买生活用品,只能依赖现金。此时的手机,如果还有电的话,恐怕也要省着点用,方便和外界保持接洽,而并非用来付钱买东西的。
对于日本国民来说,除了非常有可能遇到地震海啸这种大型灾害之外,夏季的台风或者春夏之交的梅雨季也会带来很严重的灾害。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以后,先后经历了北海道大地震等各种地震,去年的春夏季的梅雨也给日本带去很严重的涝灾。何况此次2.13东日本再次大地震并非结束,未来同样的地域有可能还会后续的大地震。
在如许随时随地都会遭遇各种自然灾害的环境下,作为日本国民无论如何是要在钱包内备足现金,否则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所带来的停电,足以给自己乃至自己的家庭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时间长了,我们也不难明白为什么他们可以保持现金支付,这不但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也是一种应对对自然灾害的本能反应。至于保留现金支付习惯的其他原因,请参考本文的延伸阅读。
在此举动的驱动下,无论是日本政府还是企业巨头,试图打造一个无现金日本的优美愿望是徒劳的,无论已往,还是现在,或者未来,无现金支付在日本只能是一个支付辅助本领,无法代替甚至消灭现金支付,同时也注定了日本没有推行数字钱币,实现彻底无现金化社会的自然条件。
究竟上,日本的无现金支付环境不是做太差,恰好是已经做的太好,只是天公不作美,没有给他们一个实现无现金社会的自然环境而已。但是,不管利用何种支付本领,无非是一种方式,人们的消费支付本领本应该就是多元化,用于满意不同时段、不同条件的必要。虽然电子支付更加便捷,但相比现金支付,也无所谓孰优孰劣,面对遭遇到天灾和特定情况的时间,谁还说用电子支付就比用现金支付高级呢?
(本文所形貌的电子支付或者无现金支付,是指包括银行卡、交通卡、ApplePay为代表的手机支付以及扫码支付等非现金支付的统称,并非国内狭义特指的扫码的手机支付。)
<hr>关注本号,这里有信用卡的知识,也有信用卡行业独立视角的深度评论与分析,还有信用卡的汗青与文化。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