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B狂奔,企业支付的野望 | 馨发现
http://p9.pstatp.com/large/pgc-image/Rn26rbd4g0Buai作为一个媒体人,身处在这个行业的优势在于总是可以在第一时间接触到一些新的变化。变化是个中性词,可能好也可能坏,可能是短暂的昙花一现,也可能演变为下一个风口。而更重要的是,关注变化,这本身就是媒体人最重要的使命之一。
这也是我做「馨发现」这个新栏目的初衷,希望和大家探讨行业里出现的新事物,无论是冷门小众的新鲜话题,还是低调沉默的创业公司,它们都是“馨发现”的目标对象。
这个栏目会不定期出现,如果你们发现了有意思的业务模式和创业公司也希望推荐给我。
——馨金融
洪偌馨、伊蕾/文
馨发现这个栏目已经有很久没有和大家见面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虽然也接触了很多创业公司,却觉得值得和大家聊一聊的并不多。
在眼下的资本环境和行业环境下,新经济、新金融里的创业都是「务实者」的游戏,以往靠概念和营销迅速做大规模和估值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徘徊在灰色地带的「擦边球」业务更没有生命力可言。
更重要的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从To C向To B的转移,赛道变化,市场迁移,业务发展逻辑也开始变得不同。
比如我们今天要聊的「企业支付」,这是一个典型的由企业服务需求升级孕育出的机会,平台通过聚合企业的商旅、出行、餐饮等消费场景,叠加移动支付、费控等模块,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效率,进而基于数据积累、场景拓展提供更多元的金融服务。
随着中国C端红利的逐渐减退,有很多投资者认为企业服务正在成为最可能诞生世界级公司的赛道之一。
「鲸准」数据显示,截止到 2019 年 10 月底,企业服务赛道的获得融资的数量约为 731 次(包括上市及新三板公司融资),交易总金额在 800 亿元以上。
具体到企业支付这样一个细分赛道上,在国外已经有美国运通这样千亿美金级的公司,但在中国无论是传统的企业信用卡,还是优化报销流程的管理软件,都还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这是摆在眼前的机会。
然而,在这样一个看起来潜力无限的赛道上,依然有诸多不确定因素。B端业务拓展的艰难、付费意愿的低下,与传统服务商的直接竞争都使得它的爬坡阶段可能比我们想象中的时间要长得多。
1 「消灭发票」
一个新兴商业模式的产生总要解决一些传统模式下无法解决的问题,对于企业而言,他们为什么会需要一个第三方提供的「企业支付」服务?
这可能要从中国企业的支付方式说起。中国过去的企业支付的流程大致可以归纳为:员工垫付——获得发票——财务审核——报销支付。
尽管后来一些企业管理软件实现了申报模式,员工可以实时通过网络申请报销,但是凭票报销、事后对账的模式始终未改变。
这是一种对于员工和公司都不算友好的模式。对于员工而言,垫付资金是一方面,如果报销周期长,可能面临发票丢失、账目混乱的问题。
而对于公司来说,核对发票和账目本身就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效率极低,事后报销也很难真正管控资金流向,虚报账目、项目超支等等问题层出不穷。
尤其是与领跑世界的C端移动支付相比,企业支付显得更加效率低下,甚至漏洞百出。这或许也解释了为什么,2019年财税领域的创业者们频频获得资本的青睐。
以聚焦「企业支付」的「分贝通」为例,与C端的移动支付APP一样,支付总是依赖场景而存在的。
分贝通最初从企业高频使用的场景入手,包括机票、酒店、火车票、出行用车、用餐等,提供聚合比价。员工可以直接通过平台预定、完成支付,消费完成后无需再走事后报销的流程,分贝通定期与供应商进行结算,给企业提供统一账单和发票。
而后,伴随着企业需求升级,其服务进一步从支付向财务管理延伸。在聚合场景和企业支付功能的基础上,分贝通将企业常规支出划分为「三张卡」——商务卡、个人卡和企业卡。
其中,商务卡即是前述高频商旅支付场景的延伸,平台通过SaaS服务嵌入企业日常线上管理平台,可以与钉钉、企业微信等审批软件打通,为不同员工设置权限、预算、审批规则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支付环节,近期分贝通开始与银行联合发卡,除线上场景直接支付外,也支持线下扫码支付,支付流水直接同步到企业管理后台。
个人卡和企业卡则分别针对员工激励和企业采购,两者都是基于平台场景聚合和资源覆盖的优势,满足企业和员工的采购、消费等需求,当然也享受着一样的「无现金、无发票、无报销」企业支付体验。
事实上,伴随着业务的发展,相比于一开始被外界定义的「报销管理与费控平台」,分贝通更多将自己定位为「企业钱包」,相比于单纯的简化报销、将报销的过程移动化、无纸化,它是一个包含制度、管理、运营等在内的综合服务概念。
一个更直观的转变是,分贝通的服务模式将中国企业支付的事后报销管控(post-spend mgmt)转变为事前消费管控(pre-spend mgmt) ,除了将财务从繁复的报销工作中解脱出来、提升财务效率之外,更将企业支出的合理性和合规性前置,避免了之前存在的虚报、超支、反馈不及时等问题。
再进一步说,由于平台覆盖了企业全场景的消费数据,且支付流水实时同步,通过后台提供的模型分析,公司可以及时了解不同部门的业务行为、效率情况,以达到员工体验和企业管控的平衡。
2 「硅谷明星」
事实上,不只是国内,国外的创业企业也关注到了企业支付与消费的市场需求,并迅速崛起了一批明星公司,例如独角兽公司Divvy、Brex等等。
美国的企业支付市场和中国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包括差旅、用餐、员工福利、对公采购等消费需求,而提供发票也是一个繁琐的环节。但不同的是,美国市场上企业信用卡的广泛使用。
从最初的美国运通企业信用卡,到独角兽公司们,其切入市场的点都离不开为科创公司提供企业虚拟信用卡。
比如,Brex与VISA和SUTTON BANK合作发行银行卡和信用账户,Divvy与MasterCard和Wex Bank联合发卡,由银行提供授信,向企业发放Divvy Smart Card和生成Virtual Card(无需提供主卡信息,并且能够设置限额,避免信用卡被盗刷风险),甚至信用卡年费是他们很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
这也是中美企业支付领域发展思路最根本的不同,美国公司引导客户,服务客户的方式不约而同地集中到了鼓励客户使用信用卡的角度上,无论是从传统银行申请的信用卡还是公司内部开发的虚拟信用卡,这是为客户提供丰富、便捷服务的大前提。
只不过在更早之前,企业信用卡缺少事前审批与消费规则等方式的管控,又无法实现与每个支付场景的打通,使得企业无法对员工每一笔消费进行实时管控,只能进行事后核验。
而新兴的美国独角兽们试图通过金融科技手段解决这一问题,通过整合企业支付+费用管理+聚合场景的模式优化企业支付的流程,并通过模式的拓展实现了营收的多元化。
以Brex为例,这家成立于2017年的公司到目前已经有超过1000家企业客户,累计完成4轮融资,估值达26亿美金。
其提供的主要服务有联合银行发卡——企业信用卡服务;与财务系统对接,提供自动化费用分析;还有差旅服务、消费返佣等。
但中国企业信用卡市场由于经历过早期的野蛮发展阶段,曾经坏账高企,最终被边缘化。而在新一轮的移动支付崛起后,以手机为载体、APP为工具、场景为抓手的浪潮席卷,使得企业支付也沿着不同的思路前行。
尽管发展模式不尽相同,但美国独角兽们的探索其实可以给中国市场一些启示,除了To B服务的年费、供应商返佣等等,基于平台数据、支付场景所积累的能力是否可以进一步撬动金融服务的升级,比如供应链金融、企业信用卡等等。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这几家独角兽公司都主要服务于新经济企业客户,产品设计也更加贴合新经济公司的属性与需求,享受了新经济企业崛起带来的增长红利,这也成为他们受到了资本市场的认可、估值快速上涨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国内市场也是如此,仍然以分贝通为例,成立三年来,其服务的大中型客户数量也已经超过1000家,且以新经济企业为主。
3 「结语」
新经济的发展,To B服务的爆发使得这些公司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但是在国内市场,我们对于这些公司的发展逻辑仍然要以全新的眼光审视。
比如长期困扰中国SaaS服务商们的「付费」问题,与美国成熟的市场相比,国内公司的付费意愿低、长期享受免费服务的环境如何改变?年费之外,第三方平台还能否创造附加价值,通过分润的方式获得超额收益?
再进一步说,以滴滴、美团等为代表的公司们自身也在拓展B端服务,比如美团自身也是一个横跨酒旅、餐饮、出行等服务的平台,以分贝通为代表的第三方企业支付平台如何处理与前者的关系,能否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
这些都需要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去摸索答案。
此外,在整个新经济发展换挡的阶段,整个行业可能也要面临一次心态上的调整。蓝驰创投管理合伙人陈维广说,中国第一家价值100亿美金的SaaS初创公司可能快出现了,不过是用「To B」的速度。
企业服务天然就是缓慢增长的,我们可能要给「慢公司」和「慢行业」更多耐心。
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你我都该珍惜原创的价值,相信优质内容的力量。
转载请注明来源、微信号及作者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