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先行:金融科技巨头们的海外布局怎么玩?
十一黄金周移动支付在海外爆发再成热点话题,也让中国金融科技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速引发关注。受益于国内移动互联网发展"弯道超车"的机遇,携带成熟的技术、商业模式开辟海外市场被纳入越来越多中国金融科技企业的发展战略。
通过梳理不难发现,目前以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百度金融、腾讯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头部企业布局海外多采取投资与技术双管齐下的策略,具体路径上以支付为触角,继而去满足生活场景的信贷需求和综合金融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金融科技企业竞争已经远远不局限于国内市场,未来五年内,其精彩的战场可能将是海外,但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中国移动支付甚至整个金融科技的成功能否复制,还需要综合监管、市场以及配套设施等多方面因素。
移动支付成出海急先锋
世界旅游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大陆游客境外消费总额高达2610亿美元,较2015年增加110亿美元,同比增长12%,连续位居世界第一位。而据国家旅游局统计,2017年上半年,我国出境旅游人数达到了6203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了5.1%。
受益于"出境热"带动相关配套服务的"走出去",在金融科技公司出海过程中,作为一切商业活动的起点,支付成了水到渠成的"先锋"。
这一趋势在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得到持续验证。根据支付宝方面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国庆使用支付宝在境外消费的笔数为去年同期8倍多,人均消费金额提升近50%。境外消费主力军90后用户数占比44%,人均消费金额达到了1301元,00后人均消费达到532元。此外,退税方面,通过支付宝退税总额比去年同期增长180%,人均退税金额达到922元。
而在渗透范围上,目前支付宝已在欧美、日韩、东南亚、中国港澳台等33个国家和地区上线,涉及范围包括餐饮、超市、百货、便利店、免税店、主题乐园、海外机场、退税等消费场景。
与国内类似,在海外,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渗透力也呈现犬牙交错态势。
随着中国游客走出去,微信的路径一样是占领地域和场景,通过境外合作伙伴攻占东南亚、北美等市场。根据微信方面提供数据显示,十一黄金周期间用户支付数量最多地区依次为中国香港、泰国、韩国、日本、澳大利亚。腾讯金融方面提供数据显示,目前微信支付已经登陆超过13个国家和地区,支持10种以上外币直接结算,覆盖全球境外商户超过13万。
看到海外机遇的远不止上述几家。紧随蚂蚁金服和腾讯之后,另一家金融科技巨头京东金融与泰国尚泰集团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并筹建的海外合资公司初期即是计划以支付业务为核心,提供更加本地化的支付产品和服务。
而在今年7月,百度金融也宣布与美国eBay公司全资子公司Paypal达成战略协议,目标是在中国消费者和境外在线企业之间进行跨境支付。而据百度内部人士向帮主透露,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百度金融与Paypal还会有"大动作"曝光。
根据Analysys易观发布的《中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季度监测报告2017年第2季度》数据显示,2017年第二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230408.2亿元人民币,环比增长22.50%。而根据Forrester的数据,美国2016年的移动支付交易总额仅为1120亿美元。
以移动支付为代表的中国金融科技新生力量已经引发世界关注。今年8月初,高盛发布《金融的未来:中国金融科技崛起》系列报告,该报告第一篇《支付:生态系统之门》中即以红色中国结为封面,聚焦正在迅猛发展的中国金融科技。上述报告数据显示,2010~2016年间中国第三方支付规模从1550亿美元发展到11.4万亿美元,增速达到74倍。
一位第三方支付行业资深从业人士告诉帮主,选择支付作为出海先锋的原因有三:首先,业界公认的是,中国传统金融和互联网的深度应用虽然与世界存在差距,但移动支付在产业规模和应用模式已经做到全球领先,依靠这一"势能"出海是水到渠成。其次,以支付为抓手的零售行业竞争激烈,中国购买力最容易击中国际商户痛点,在支付方式上可以实现市场倒逼。在他看来,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在于,和其他持牌类金融分业相比,支付是国际上看得懂,且门槛相对松动的一个领域,更容易进入。
路径:服务国人到生根当地
在服务国人出境游体验基础上,金融巨头的出海显然有着更深远多元的策略——落地生根,服务当地,提供更多元综合的金融服务。
在海外布局上发力较早的蚂蚁金服已经搭建起一条较为明确的路径:基于提升中国游客出境游体验的跨境线下业务(扫码付款)只是蚂蚁海外布局"铁三角"中的一角,其与"全球收全球付的跨境支付系统"以及全球范围内分享现金技术经验的普惠金融实践组成了蚂蚁金服全球化的三个重要板块。
以"分享技术经验"的"技术出海"为例,蚂蚁金服对印度支付企业Paytm的"再造"颇具代表性。2015年,蚂蚁金服对印度Paytm开展了两轮投资,而在出资之外,其开始提供多种技术经验支持:从系统架构改造,到风控体系搭建,再到数据分析、运营方式,全面帮助Paytm提升平台能力。
从2015年8月开始,蚂蚁金服的技术团队开始频繁飞往印度,向Paytm输出"中国方案"。蚂蚁金服国际事业部资深总监郏航在接受采访时曾透露,这一"中国方案"就是把过去在中国逐渐建立起来的"场景金融"风控技术移植到Paytm,把蚂蚁金服自主研发的一系列防欺诈、反洗钱等能力直接拿给Paytm使用。
一个有趣的细节是,支付宝国内的推广经验几乎可以同步在印度进行移植,比如Paytm内部曾为推广二维码的成本而担忧,但支付宝的工作人员如法炮制国内方法:用一张纸把二维码打印出来贴在收款台,就可以轻松实现移动支付的普及。目前,Paytm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及印度最大的移动支付平台,截至目前,拥有2.3亿移动电子钱包用户。
而近期,PINTECH集团在新加坡成立金融科技公司PIVOT,切入东南亚地区数字化财富及智能投顾技术服务。集团CEO郑毓栋表示,在海外投资的产品数据透明,公开交易数据可全球自由获取,因此可以通过技术将规则纳入智能投顾系统开展相应业务。
实现真正扎根当地,则需要有强大的本土化策略,真正深入了解当地金融环境、技术水平和市场需求。而这更多则需要依靠当地合作方。以蚂蚁金服、京东金融和腾讯为例,其涉水海外无一例外选择"投资合资+技术合作"的模式。除了印度Paytm,2016年起,蚂蚁金服陆续在泰国、菲律宾、韩国、印尼、马来西亚等地通过战略投资、合资等方式与当地机构进行合作。而京东金融则选择了泰国最大零售商尚泰集团。在北美扩张的过程中,微信支付即与Citcon、Caesars等本地机构合作,而不久前腾讯战略投资ObEN,尝试AI技术的合适应用场景。
另一方面,在金融科技巨头通过支付打开海外局面的同时,也开始逐步在支付入口之上叠加信贷服务和财富管理。以京东金融为例,其落子泰国的合资公司初期以支付为核心,未来则将拓展至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保险、理财等多个领域,"国际化的持续性投入将不设上限"。
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在此前的一份报告中称,当前中国金融科技公司"走出去"面临的主要挑战来自于相对孤立的中国市场与竞争激烈的海外市场的生态差异,以及在与国外企业合作为海外用户提供服务中遭遇的文化差异。
在前述从业人士看来,金融科技"走出去"的范围是全球性的,但显然在东南亚等欠发达地区更具土壤,当地金融发展欠完善,监管宽松,可以给"中国方案"施展空间。"特别是叠加信贷、资管等综合金融服务的方式会遇到更多障碍,因为欧美并不存在混业经营的实际案例,采取的是严格的分业监管。"
在他看来,中国新金融机构的一些玩法在国际上也不一定完全适用,比如地推的步骤,这关系到移动网络的覆盖,以及交易完成的流程。"毕竟在欧美很多国家,卡组织是非常强势的,这一点与中国情况不同,由于中国特殊环境造成的成功是否就一定可以在发达国家复制,还需要观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