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到POS 发表于 2019-10-25 16:15:58

支付巨头布局刷脸支付背后:赔偿机制难消用户顾虑

来源:证券日报
近日,刷脸支付迎来银联的入局。
2019年10月20日,中国银联携手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等60余家机构联合发布全新智能支付产品“刷脸付”。
“银联在新产品商用上一直较为谨慎。此次刷脸付的推出,意味着这个支付方式已经被主流从业者认可和接受。”中国支付网创始人刘刚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场景布局、用户补贴或将开启新一轮大战
据银联方面介绍,“刷脸付”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通过刷脸实现交易路由,延续用支付口令交易验证方式,不改变客户使用、商户受理的交易习惯。用户只需在手机银行或云闪付APP注册开通并绑定银联卡,在相应场景的特约商户结算时,无需拿出手机、银行卡等物理介质,根据提示完成“刷脸”操作并输入支付口令,即可成功付款。
蚂蚁金服是行业内最早布局人脸识别技术的公司之一。2015年,支付宝率先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于用户登录后,这一技术先后用于实名认证、找回密码、支付风险校验等场景;2018年12月份,支付宝宣布推出一款全新的刷脸支付产品——“蜻蜓”;2019年4月17日,支付宝宣布推出“蜻蜓”第二代,主要基于线下消费场景。
种种迹象表明,刷脸支付正在成为巨头们新的发力点。经过多年发展,刷脸支付技术正在逐步进入成熟商用阶段,目前刷脸支付功能的自助收银机具已在零售、餐饮、医疗等大型商业场景中得到使用。
赔付机制难消忧虑刷脸“买单”仍不是主流
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大众担忧的安全隐患问题仍是刷脸支付必须迈过去的“一道坎”。
银联方面表示,在个人隐私方面采集人脸特征,需100%获得用户授权,人脸信息与个人身份信息分散存储,且严格控制访问权限,保障信息安全。而在资金安全方面,有风险赔付机制。
支付宝方面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支付宝的“刷脸支付”采用的是3D人脸识别技术,在进行人脸识别前,会通过软硬件结合的方式进行检测,来判断采集到的人脸是否是照片、视频或者软件模拟生成,能更有效地避免各种人脸伪造带来的身份冒用情况。
但赔付机制未必能消除消费者的“忧虑”,黄大智称,“生物识别的唯一性,使其一旦泄露,危害严重,因此,消费者对其持怀疑态度,担心个人隐私和权利边界被侵犯。”
安全隐患问题不容忽视应加强对人脸识别技术的监管
“刷脸支付的安全隐患除了来自于假人脸欺诈及人脸数据的采集和泄露问题。假人脸欺诈将会直接导致消费者的钱财被远程盗刷,人脸数据泄露影响的问题就更加严重,一旦被犯罪分子获取并加以利用,后果将不堪设想。”刘刚坦言。
黄大智认为,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技术上的安全问题,即生物识别的认证是否足够安全。第二是账户信息、生物识别的数据等信息是否足够安全。”
他建议,未来主要是加强对于人脸识别技术的监管,以及支付验证方式的改进。而对于信息保护等方面,要更多的从监管方面做出努力。如坚持“收集授权、使用有界限、存储应保护”的原则。
另外,刷脸支付虽然仍存在一定的隐患,但从支付发展趋势及应用来说,前景仍不可限量。有业内人士表示:“刷脸支付未来3年或将呈现爆发式增长。”
关于中美贸易战,这些消息都是假的!搜“中国网”抖音号(787874450),看你想看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支付巨头布局刷脸支付背后:赔偿机制难消用户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