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脸支付使用率较低 消费者和商家:担心安全风险大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随着二维码支付的普及,另一种支付方式——刷脸支付也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今年以来,刷脸支付在各大商店、餐馆逐渐铺开。消费者在购物付款时,不用打开手机二维码,只是看一眼支付设备,就能轻松完成付款。但消费者和商家在感到新鲜、好奇的同时也发现,这一设备利用率较低,体验没有二维码支付好,还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刷脸支付究竟存在那些问题,未来又能否普及?
北京的一家便利店,今年上半年安装的刷脸支付设备,一直很少有人使用。便利店老板说:“我们今年上半年大概四五月份的时候装了这个设备,平时来买东西的这些人他们都不会选择去用,装了以后使用率不太高,因为用这个东西的时候也得再打开手机接收验证码,还不如直接扫墙上贴的二维码来得更直接、更方便。”
在超市等连锁商店中,刷脸支付设备经常和自助收银连在一起,消费者可以自己扫描商品、点击付款,再使用刷脸支付。记者体验了整个支付过程:使用支付宝刷脸支付时,系统会自动关联支付宝帐号,第一次使用时,需要用户输入手机号码的后四位,下次在同一家商店使用,可以直接完成支付。而使用微信刷脸支付时,每次都需要输入手机验证码才能完成支付。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消费者,大部分表示很少使用刷脸支付设备,并对刷脸支付的安全性表示担忧。
消费者1:因为我住在郊区,郊区基本上见不到这个,但是我去市里上班的时候见得最多的是地铁站里有,但是商店里面现在还不是特别普及,也就是一些连锁店里会有。
消费者2:麻烦,不安全,人家直接扫你的脸,钱就被支付出去了,所以你这个脸天天走在路上,不就是一个行走的密码吗?
消费者3:用过刷脸支付,但还是用二维码比较多。相比指纹来说,它面部的抓取会没有技术门槛,感觉不是很安全。
北京一家数据科技公司的总裁张迎辉告诉记者,刷脸支付相较于二维码,优势在于去掉了手机这一介质,但介质的缺失,也意味着人脸信息的泄露变得更加容易。张迎辉说:“刷脸支付的基本原理,其实就是将终端硬件采集到的信息与云端存储的信息进行比对,看信息是否一致,然后解锁完成人脸支付。介质的缺失是,如果云端生物数据库发生信息泄露,对账户的安全也会带来一定风险,所以说个人信息的外泄,是人脸支付可能面临的比较大的风险。”
去年底,支付宝推出刷脸支付产品“蜻蜓”。今年3月,微信刷脸支付设备“青蛙”正式上线,刷脸支付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今年以来,刷脸支付迅速升温。除了大型超市、连锁餐厅,不少中小商户都收到了刷脸支付设备代理商的“诚意邀请”。张迎辉谈到,今年支付宝计划推送100万台左右的刷脸设备。“我们公司的主营业务就是人脸支付技术的推广和终端设备的推广,目前我们在全国一二线城市推广的终端数量大概在一万五千多台。支付宝今年的计划是达到100万台终端的渠道推送量。”
除此之外,为了鼓励商家安装,设备推销人员还会承诺,如果刷脸支付达到一定额度,还可以有现金返还奖励,随着推广力度不断加大,安装成本也一再降低。张迎辉表示:“现在‘蜻蜓’也好,还是‘青蛙’也好,他们的价格已经进入到2000元以内,随着商家的交易,笔数的上升,它每笔还有返利,比如一笔返七毛钱,最终补贴给商家,硬件能做到0元或者1元,形式上其实硬件已经可以做到免费了。”
尽管平台力推,还是有不少商家表示,对安装刷脸支付设备并不感兴趣。经营烟酒店的陈先生告诉记者,由于现在刷脸支付并不是很普及,考虑到成本和利用率,暂时没有安装的打算。陈先生说:“怕不够成熟,或者推广度不够,目前我还没计划。因为它还有一个设备押金,再者怕在操作的过程中有失误,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刷脸支付”带来了全新的支付方式,但也有诸多隐患。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表示,针对刷脸支付,监管部门应该与时俱进,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其加强监管。刘俊海说:“由于技术创新经常领跑监管,所以监管者应当与时俱进,自觉消除监管的漏洞,用技术来强化监管。监管者也应当尽快出台相关生物特征有关的信息采集的法律规则和技术标准。关于(消费者)所处的位置、活动轨迹、浏览的习惯等,都应当纳入法制的监管轨道上来。”
除此之外,刘俊海认为,企业也应当自律,保障消费者的信息安全,减少刷脸支付的安全隐患。“作为企业,在推广刷脸支付技术的时候,一定要换位思考,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解决消费者的痛点问题,能够证明自己采集消费者的生物信息等敏感信息,是合法的、透明的,能够切实保护消费者的生物信息等敏感信息的绝对安全。有了精准的行政监管,有了自觉的企业的社会责任,人脸识别带来的安全隐患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有效地控制。”(记者任梦岩 孙永)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