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雅小姐丶3399 发表于 2019-2-2 10:37:35

银行人士亲述:风控严,2019民企小微放贷指标压力山大

本报记者 陈植 上海报道
“每天我几乎都花费大量精力与民营企业、小微企业打交道,尽可能满足他们的各类融资需求。”1月15日,一家股份制银行上海分行对公业务部负责人罗刚(化名)告诉记者。
2018年8月,接到总行通知,他需要大力拓展民营企业与小微企业贷款业务。2019年,这两类企业新增贷款额甚至要达到当地分支机构新增贷款总额的50%以上。
令他颇感为难的是,当他将众多民营企业及小微企业贷款申请、非标资产融资设计方案拿到风控部门审核时,整体通过率却不足4%。
“有时我真的很想和风控部门吵架,他们审核这么严格,2019年民企小微企业的放贷考核指标几乎无法完成。”罗刚告诉记者。但他也理解风控部门的苦衷——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导致企业经营风险增加,风控部门担心信贷坏账与表外融资业务坏账骤增。
银行内部的“角力”,很快反映在2018年12月存量社融数据增速身上。1月15日,央行公布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12月社融存量增速仅为9.8%,不足10%。九州证券原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指出,这表明“宽信用”仍没有明显起色,实体经济融资仍然疲软。
在他看来,就社融存量增速与经济发展的领先关系而言,未来半年内经济回升难度仍不小,加之当前经济面临的主要是结构转型等中长期问题,需要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宏观审慎政策的逆周期加码,助推更多资金从银行体系流向实体经济,助推宏观经济尽快触底反弹。
一位股份制银行债券交易部门人士表示,从宽货币到宽信用,至少还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其间相关部门需放宽净流动性资金比率、流动性覆盖率、资本充足率等指标的考核要求,从而让银行能腾出更大的放贷规模支持小微、民营企业融资需求。
“2019年我们银行的信贷规模相比2018年并没有大幅增长,主要原因就是资本金不足制约放贷规模。”他坦言,“这某种程度会导致信用紧缩状况依然会延续一段时间。”
“以贷养存”模式卷土重来


罗刚发现,与风控部门“矛盾”加深的同时,自己也慢慢受到“感染”——开始站在风控角度考量民企、小微企业的贷款风险,比如近期他与民企沟通投资信用债或放贷事宜时,会要求后者必须将相当部分贷款转入银行存款。
“事实上,这种操作模式并非我们独创,也是从其他银行学来的。”他告诉记者。此前,这种模式叫做“以贷养存”,在相关部门设定75%存贷比期间相当流行,但随着2015年相关部门解除了银行75%存贷比相关规定,“以贷养存”模式一度销声匿迹。如今,它之所以卷土重来,主要是银行以此防范贷款风险。
“我们内部最担心的是,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不少民企拿着大量贷款与发债资金,投资房地产或其他高风险项目逐利,由此带来更大的贷款坏账风险。”罗刚指出。若通过存款方式回笼相当部分贷款资金,的确能起到降低银行贷款风险的作用,比如当民企出现债券兑付违约时,这部分存款就能用于兑付银行部分本金、利息,减轻银行坏账损失。
他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当前他所在的银行提供的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仅有4.5%,与存款融资成本(年化利率4%的结构性存款产品+相关运营成本)相差无几,甚至已经出现存贷利率倒挂现象,因此银行向小微企业多投放一笔贷款,未必赚到钱却承担较高的风险,因此通过将部分贷款转化成存款,也能减轻银行自身的经营压力。
“但是,目前愿意接受这项条件的民企并不多。”他透露,一方面现在众多银行都在向民企积极放贷或提供表外融资方案,他们完全可以左挑右选,另一方面不少民企的算盘,是用低息贷款置换此前获得的高息贷款,从而降低企业财务成本。
在他看来,部分小微企业对“放贷+存款”条件的接受度相对更高。究其原因,这些小微企业主也意识到,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对他们业务拓展构成较大阻碍,扩大产能与项目投资意愿并不强,也不愿多拿贷款增加利息成本开支(通过存款可以抵消部分贷款利息)。此外他们之所以愿意接受“信贷+存款”,一方面是银行贷款利率远低于民间借贷,可以缓解企业自身财务压力;另一方面也能与银行“搞好关系”,为将来持续获得贷款资金提供便利。
“坦白说,这也导致信用紧缩状况并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变,因为大部分针对民企、小微企业的信贷与投债资金,依然滞留在银行体系,几乎都流向国债市场做避险投资。”一位城商行企业信贷部门负责人表示。
风控趋严使信用紧缩周期拉长


在罗刚看来,相比银行放贷“条件苛刻”,目前信用紧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还是银行风控部门并没有放宽小微企业与民企贷款审核门槛。
“2018年12月份一共向总行风控部门递交了十多个大型民企非标融资产品设计发行方案,通过率不到10%。”他告诉记者。最让他气恼的是,4-5个原以为轻松通过的非标融资方案,风控部门却因为企业某项财务数据预估过于乐观而一票否决。
起初他打算跑到总行风控部门找负责人“申诉”,但后来自己觉得风控部门此举无可厚非。毕竟他们也在汲取上一轮宽信用的经验教训——在2011年银行大举放贷后,很多企业拿到大量贷款并没有投向主营业务:要么投资房地产,要么进行很多高杠杆的矿产等资源领域投资或股权投资。随着经济周期变化与房地产调控加强,如今这些房地产与资源类项目并没有获得预期的高回报,反而“冻结”了企业大量信贷资金,导致这些企业只能不断“拆东墙补西墙”。部分企业由此寻找各种理由搪塞延迟还款。
“现在我们能做的,就是将企业发展前景与资金实力表述得更加全面精准,以满足风控部门挑剔的审核眼光。”他透露。
多位银行信贷部门人士对此感同深受。在他们看来,风控部门的从严把关,某种程度造成“宽货币”到“宽信用”的演变周期被拉长。
“但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能靠行政指令,而是需要相关部门不断优化相应的监管指标,引导银行在守住金融坏账风险隐患的前提下,加大对民企、小微企业的放贷力度同时,为他们独身定制更全面的综合性融资方案。”一家国有银行风控部门人士向记者直言。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银行人士亲述:风控严,2019民企小微放贷指标压力山大